近日,《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工作機制》(以下簡稱《機制》)正式出臺,標志著經開區在強化政府投資全鏈條、精細化監管方面邁出關鍵一步,為公共資金安全和項目效益戴上了“緊箍咒”。
據介紹,政府投資項目不僅規模大、涉及面廣,而且監管環節多、難度高。《機制》構建起的覆蓋項目“全生命周期”的嚴密監管網絡,將進一步規范政府投資行為,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,防范化解重大風險,保障重大建設項目順利實施。
項目立項是政府投資項目的“第一粒扣子”,扣得準不準、好不好,直接關系到整個項目的成敗。《機制》著重在立項環節強化源頭管控,為項目立項設置了一道道嚴格的“關卡”。《機制》嚴格項目建議書、可行性研究報告、初步設計的審批管理,深化事前績效評估,從源頭杜絕“拍腦袋”決策和超財力建設項目,確保項目立項精準、可行。
預算是項目建設的“資金總綱”,設計方案則是項目建設的“藍圖”。《機制》嚴格落實限額設計要求,確保設計方案符合實際需求。杜絕出現項目設計方案超出功能需求、建筑材料規格標準高于使用需求、工程相關設備設施配置超過項目規模需求等問題。
項目實施過程是政府投資項目的“主戰場”,也是容易出現問題的關鍵環節。《機制》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招標投標、工程變更、合同履行、質量安全等關鍵節點實施動態化、常態化監管,形成閉環管理體系,及時發現并糾治偏離既定目標、違規操作等問題。
政府投資項目監管涉及多個部門,只有形成強大的合力,才能實現有效監管。為此,《機制》建立由經發局、財政金融局、建設局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同監督體系,并要求各部門依據職責分工,加強信息共享與問題會商,確保工作銜接順暢,形成齊抓共管的監督合力。
責任落實是監管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只有讓責任落地生根,監管機制才能真正發揮作用。《機制》明確界定了項目建設單位、相關監督管理單位的職責邊界,對責任落實不力的要依規依紀予以處理,從而推動監督管理機制常態長效運行,確保政府投資項目規范實施。